2020年5月5日 星期二

路得記分享 第3次

路得記分享 第3次

爾道自建(2017年9月3日) 移居摩押
作者:何啟明

經文:路得記一1b~2
1b在猶大的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2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裏。
      
  路得記的第一章頭五節經文為故事的發展定了框架、介紹整個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國家混亂的士師統治時期、地點在猶大的伯利恆與摩押平原之間,一個家庭移居異地引致令人傷感的後果。從故事的佈局看,頭五節呈現一幅灰暗、悲慘、絕望的圖畫,因故事內容提及的是因饑荒移居外地,隨著的是死亡、喪夫失子、無兒無女、後繼無人。幸而這只是故事的開頭,而非故事的結束!
  這個短暫移居摩押的故事發生在猶大地的伯利恆城;伯利恆有糧食之家的美譽,這城盛產小麥、大麥、橄欖、杏仁和葡萄,現在也受到饑荒的蹂躪。平民百姓逃避災難,尋找安居樂業之地,實屬無可厚非,但為何這個家庭要移居到死海東面的摩押地呢?難道這個與猶大山區同屬一個雨林區的摩押沒有受到旱災的煎熬嗎?敘事者只籠統地指出饑荒是全國性的,而且非常嚴重,但並沒有具體說明是由於旱災而引起;饑荒的原因複雜,可包括:旱災、瘟疫、蝗蟲為患,及戰爭等。敘事者的焦點非在饑荒的原因,而在於移居之地摩押。
  這個家庭並沒有顧及到摩押是敬拜基抹,被稱為基抹之民(民二十一29),是將人獻給假神為祭物的外族(參王下三27);他只想避開困難,暫時寄居別處(參一2b 節),而最便利的地點應是離伯利恆約五十哩的摩押地。敘事者描繪困難的境況和行動後,才說出這一家之主和其眷屬的名字。作為一家之主的以利米勒和兩個名叫瑪倫和基連的兒子明顯是路得記故事中的邊緣人物、配角而已,因他們都很早就死亡而離開故事的舞台。可是,敘事者特意提到以利米勒的名字和他是伯利恆的以法他人這兩件事,似乎是要吸引我們留心一些信息。
  敘事者提到以利米勒一家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一2b節)。伯利恆和以法他在舊約時代多被視為同一個地方(參創三十五19);列祖雅各的妻子拉結死時也葬在以法他,以法他就是伯利恆(創四十八7b)。彌迦先知亦將這兩個地方等同說:「伯利恆的以法他啊!」(彌五2a)。因此,經文說以利米勒是以法他人,亦即是說他是伯利恆人。聖經多處顯示身為以法他人,代表具有特別的尊貴身份。因此,作者也許暗示以利米勒是出於名門望族、達官貴人,是鄉民所認識的富有人家。拿俄米從摩押回鄉時,合城的婦女都認識她(參一19b),而且她更說是「滿滿的出去」(一21a)。
  富有人家總是較有條件移居外地,留下那些條件較差劣的普羅大眾,正如以利米勒舉家遷移,亦有很多人留下,面對困境。以利米勒認為時勢險惡而暫時遷居異地,是一種冒險,也顯出對神信靠的程度如何。他父親為他冠名為以利米勒,意思是「我的神是王」,意味著神理應照顧他和他的家,而以利米勒要專心信靠神。現在以利米勒因饑荒流離,離開屬於神的地方,他心中會否提出「神到底在哪裏」的疑問呢?而作者告訴我們這名字時,是否也帶著一些責備的意味呢?

思想:
人總想逃避眼前的苦難,為自己及家人尋覓安穩舒適的生活環境;遷移與留下很難說是誰或錯。但無論甚麼決定,盼望我們總不忘記神是我們的王。
詩歌︰祢是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LYTrDvJxc

我的分享︰


上一個分享,https://wyt2019.blogspot.com/2020/05/2.html
下一個分享,https://wyt2019.blogspot.com/2020/05/4.html
路得記專頁,https://wyt2019.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html
===== 頁尾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